谷子白发病的发病条件,谷子白发病的防治方法
谷子白发病是系统侵染病害,谷子从萌芽到抽穗后,在各生育阶段,陆续表现出多种不同症状,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谷子白发病的发病条件,谷子白发病防治方法。
谷子白发病的发病条件:
土壤温湿度和播种状况影响侵染和发病程度。幼苗在土温11℃~32℃都能发病,较适发病温度为18℃~20℃,较低为10℃~12℃,较高为31℃~34℃。土壤湿度过低或过高都不适于发病。在土壤相对湿度30%~60%范围内,特别是40%~50%间,发病较多。
“灰背”上产生的大量游动孢子囊随风雨传播,重复进行再侵染,在叶片上形成局部病斑。但游动孢子囊侵染有分生组织的幼嫩器官时,也可产生系统侵染,在田间以分蘖分枝发病率较高。影响游动孢子囊再侵染的主要因素是大气温、湿度。游动孢子囊在夜间高湿时产生。气温低于10℃不产生游动孢子囊,20℃~25℃时产生较多。游动孢子囊萌发较适温度为15℃~16℃,较低为2℃,较高为32℃。遭遇多雨高湿而温暖的天气后,再侵染发生较多。
白发病的发生与栽培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也有密切关系。连作田土壤或肥料中带菌数量多,病害发生严重,而轮作田发病轻。播种过深,土壤墒情差,出苗慢,发病也重。
谷子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据中国国内鉴定,抗白发病的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国北纬34°~41°之间,亦即晋、鲁、豫、陕诸省的温暖多雨和低洼易涝地区。白发病菌有致病性分化现象,存在多个生理小种。
谷子白发病防治方法:
采用合理轮作、药剂拌种和种植抗病品种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1)种植抗病品种谷子白发病菌有不同生理小种,在抗病育种和种植抗病品种时应予注意。
(2)农业防治轻病田块实行2年轮作,重病田块实行3年以上轮作,适于轮作的作物有大豆、高粱、玉米、小麦和薯类等。施用净肥,不用病株残体沤肥,不用带病谷草做饲料,不用谷子脱粒后场院残余物制作堆肥。在“白尖”出现但尚未变褐破裂前拔除病株,并带到地外深埋或烧毁。要大面积连续拔除,直至拔净为止,并需坚持数年。
(3)药剂防治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或35%甲霜灵拌种剂,以种子重量0.2%~0.3%的药量拌种。或用甲霜灵与50%克菌丹,按1:1的配比混用,以种子重量0.5%的药量拌种,可兼治黑穗病。用甲霜灵拌种可采用干拌、湿拌或药泥拌种等方法,湿拌和药泥拌种效果更好。土壤带菌量大时,可沟施药土,每公顷用40%敌克松3.75千克,掺细土15~20千克,撒种后沟施盖种。
阴雨天,谷子病虫害防治要加强
目前,我国北方地区正处于夏季高温时节,不过多数会有几天的连阴雨出现,这个时候,我们该如何防治这谷子病虫害的发生呢?今天,小编在此为大家介绍一下谷子中后期应注意的主要病虫害及其具体的防治方法。
阴雨天,谷子病虫害防治要加强
谷子常易发生的病害有:褐条病、谷瘟病和纹枯病。
(一)褐条病:去年由于拔节期持续阴天多雨,谷子产区褐条病发病率明显增高。提醒各位农民朋友,拔节后,若连续阴湿多雨,可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或20%噻森铜悬浮剂500倍液,重点在心叶部位进行喷雾,提前预防褐条病的发生。同时,可以加入适宜范围内低量的吡虫啉,兼治危害心叶的害虫,效果更佳。
(二)谷瘟病:它是目前危害我国谷子的主要流行性病害,每年都有发生,尤其在河北、河南、山东夏谷区发生较重。该病一般发生在拔节后,前期如果持续阴雨,很可能大面积危害。可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在发生初期针对下部叶片喷雾,7天后再喷一次。
去年发生严重地块可在拔节后提前喷药预防。叶瘟发生严重地块在抽穗后应针对穗部集中进行一次防治,预防穗瘟发生。
(三)纹枯病:它是谷子产区普遍发生的病害,危害严重后期易倒伏,造成绝产。留苗密度较大的地块容易发生,可在拔节期间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用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在谷子茎基部喷雾防治一次,每亩用药液30公斤,7~10天后酌情补防一次。
马上就要进入八月份,粘虫根据北部春谷区二代粘虫的发生情况,建议夏谷区在8月上中旬要做好防治后期三代粘虫危害的准备工作,在8月上旬做好田间虫量调查,指导农户在3龄以前及时用药。
另外,可采用熏蒸方法进行防治: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200~250毫升加水2升拌5公斤锯末,于傍晚撒于谷子行间,每4~5垄撒一行,利用敌敌畏的熏蒸作用杀死粘虫;或用90%敌百虫晶体、8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氰戊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喷雾。